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的「無後」指什麼?
文/何福田
很久以來,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。但很少人關心它能做多少種解釋,你所認定的是其中哪一種?
所以,我想仔細把它分析清楚:「不孝」是不符合中華文化中儒家所規範的孝道;「有三」是有三種,或有多種現象;「無後」是沒有後嗣或後繼無人;「為大」是最重大、最嚴重。整句話可以做如下的解讀:
一、不符合孝道之事有三種,沒有後嗣最為嚴重;
二、不符合孝道之事有很多種,沒有後嗣最為嚴重;
三、不符合孝道之事有三種,後繼無人最為嚴重;
四、不符合孝道之事有很多種,後繼無人最為嚴重。
其實,「儒家所規範的孝道」經過兩千多年來的傳承演
變,已有不同的內涵,我們暫且擱置不談,否則這個問題
便無法討論下去。
歷來大家對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的解讀僅採上述的第一義,是受到以注釋《孟子》一書成名的東漢經學家趙岐 (108-201) 的注解影響:「於禮有不孝者三事,謂:阿意曲從,陷親不義,一不孝也;家貪親老,不為祿仕,二不孝也;不娶無子,絕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三者之中,無後為大。」這樣的注解就把「無後」定於一尊:沒有傳宗接代。
若從孟軻(前372-前289)在《孟子‧離婁上》的原文: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舜不告而娶,為無後也。君子以為猶告也」來看,「無後」確有「沒有傳宗接代」的意思,所以我並不認為趙岐有錯誤。
不過,古時以「三」為多。趙岐把「不孝有三」說成不孝的事三件,想必是他的主張,不知是否為孟子之意?其實在孔孟眼裡,不孝之事很多,譬如《孟子‧離婁下》說:「不孝有五。」而一部《孝經》將上自天子以至庶人的行孝之道講得很清楚,如果我們解釋得寬鬆一點,沒做好或距離標準很遠的行為都可視為不孝,那可真是「不孝有三 (很多) 」了。
又中國人講孝,對上的成份比對下的成份多,若從《孝經‧開宗明義章》所強調: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 (群),終於立身」來看,道之不傳,不能立身,精神層面的「後繼無人」恐怕比生物層面的「沒有後嗣」更為嚴重。所以把「無後」限縮在「沒有後嗣」,我認為未必符合孔孟之意。
因此,若世人不分青紅皂白,死活只顧「傳宗接代」,不顧「立身行道」,反為不美!
2017.11.16.